行销家

行销家,直销人创业的助力专家,一个直销人创业的简约平台。

如果不小心驾鹤西去,数字遗产怎么办?

“数字资产”所涉及的财产关系复杂,不仅法学界对其到底是物权、债权还是知识产权素有争议,而且继承中还涉及“数字遗产”保护与隐私权保护、“数字遗产”保护与公司利益保护之间的价值冲突,一时难以有效调和。

  清明节前夕,一条题为“亲爱的,这是你爷爷奶奶当年的照片”的微博走红网络,夸张地呈现了数字媒体对人们生活的改变。过去记录和承载回忆的信笺、照片,变成了微博语录、朋友圈自拍和各种“表情包”。这条微博在短时间里获得了13万多条评论,有网友调侃“全是黑历史”“以后还怎么向孙子交代”,也有人感慨“以后微博、微信就是个人的传记了”。

  戏谑的背后,也折射出了当下人们在数字时代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构成当下生活重要部分的个人互联网记录,在用户离世后将如何处置?这个在几年前还鲜有关注的问题,而今已然逼近眼前。

  “网上公墓”引人思

  今年2月末,高中男孩“浩浩”的Q/Q空间引得无数网友流泪。“浩浩”离世已5年,在这5年里他的母亲坚持在其Q/Q空间留言。平实简短的留言让人乍看之下只道是一位母亲与儿子的闲话家常,但当这些文字日复一日地铺陈在那个早已失去了主人的虚拟空间,这位母亲执着的思念也让人动容。

  除了亲人故旧之外,一些逝去网友的社交账号也成了许多陌生人寄托哀思的“心灵树洞”。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总有不计其数的网友自发地前往这些尘封账号的留言区“点蜡烛”“献花”,再倾诉一些不与外人道的心底隐秘。微博上那位名叫“走饭”的90后姑娘已经故去4年,在她最后一条微博底下,有近44万人次的留言,而这个数字每天都在以百计地增长。

  逝者账号的存在,还带来了网上的特殊仪式。被称为“网上入殓师”的微博博主“逝者如斯夫dead”专门关注那些离世者的微博。他对那些素昧平生的逝者的微博从头到尾阅读一遍,然后用几句温情文字勾勒出其生平故事,为他撰写一篇颇有人情味的“墓志铭”。在每条讣闻之后,他都会写上“谢大家点灯照亮道路”,呼吁网友为逝者祈福。目前,这位“入殓师”的关注列表里已添加了2000多人。

  这些以互联网为脉络延伸出的“数字公墓”,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一种新奇的文化现象,却引出了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话题:网络上已故用户的数量总在不断增加,有关“数字遗产”的归属何去何从。

  “数字遗产”应归谁

  人固有一死。当“网络居民”走向生命的终点,他们的各种网络账号所属权益将由谁接管?他们的网络资产又将归谁所有?

  有网站进行过调查,显示随着人们在网络上的投入逐年增多,绝大多数的人都希望自己在互联网上保存的数字资产能够得到后人的继承。然而在现实层面,“数字资产”遗留下来的继承问题却并不像化身为“精神墓碑”那样简单。

  网络服务运营商作为人们产生和消费“数字资产”的平台搭建者,在处理“数字遗产”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商业角度考虑,互联网企业在与用户签订服务协议之时,通常都会利用网络用户协议来排斥“数字遗产”的继承。

  腾讯在软件许可及服务协议中规定,“腾讯Q/Q账号使用权仅属于初始申请注册人,用户完成申请注册手续后,禁止赠予、借用、租用、转/让或售卖”。在注册新浪微博时,前置的《新浪网络服务使用协议》也规定,“用户不应将其账号、密码转/让或出借他人使用”。

评论

热度(1)